欢迎访问 http://serveship.com, 注册会员/ 登录
中国船舶装备
资讯中心
造船/海洋工程
航运
港口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造船/海洋工程>>国内海工融资租赁市场透视
国内海工融资租赁市场透视
2014-06-20 08:49:43 作者:中国船舶报

今年4月和5月,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先后向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交付了“海洋石油932”号和“海湾钻探者一号”自升式钻井平台,这两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是中集来福士分别与中海油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和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通过融资租赁模式完成的。

这只是我国金融租赁机构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进军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向海洋进军步伐的加快,海工装备业的发展日趋加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将触角伸向这一领域。作为一种前沿的商业模式,海工融资租赁通过将船企、金融机构、装备运营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带动船舶工业、海工装备制造业以及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还为我国蓝色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一模式对船企、融资机构、装备运营商都有一定的益处,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融资租赁机构:“高帅富”跑马圈地


虽然落后于船舶融资租赁的发展,但是随着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融资机构将目光投向海工融资租赁市场。目前,我国已经有工银租赁、海油租赁、中国船舶(香港)航运租赁有限公司、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中集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农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远东宏信有限公司、中航国际租赁有限公司等十余家融资机构涉足这一领域。

在海工装备领域,融资租赁模式的发展最开始并非一帆风顺。据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茆萍介绍,虽然早在2009年,我国租赁业就已经开始拓展海工装备业务,但是实际成交项目屈指可数,只有民生租赁、工银租赁、中集租赁、海油租赁、中船租赁等几家融资租赁机构实际进行过海工业务的融资租赁工作,其余众多融资租赁公司虽然设立了海工项目部门,但尚未真正介入,部分项目仍在洽谈阶段。

不过随着我国海工装备市场的发展以及其所展现出来的潜力,越来越多的融资租赁机构开始从“观望”阶段进入到“实操”阶段,在这一市场“跑马圈地”。

茆萍介绍,作为我国最早涉足海工融资租赁业务的金融机构,2009年4月,民生租赁与中海油服签订合同,为其提供6艘6000马力三用工作船光船租赁服务,融资金额为6亿元。这些三用工作船由福建冠海船厂建造、上海佳豪设计,已于2012年完工投入使用。民生租赁还参与了当前世界最先进的多用途钻井船“Norshore Atlantic”项目的融资租赁工作,该船合同造价高达2.6亿美元,完工价格在3亿美元以上,民生租赁参与项目中价值最高、装备最先进的高端海洋工程船,已于今年2月份交付。

不过,国内海工融资租赁业务规模最大、项目品种最高端的金融租赁机构当属工银租赁,其也是国内首家涉足海洋平台交易的国内金融租赁机构。2012年年底,工银租赁购买了1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友联船厂进行了恢复性改造,并重新命名为“南海7号”。2013年3月,工银租赁作为船东,将“南海7号”租赁给中海油服,后者拥有5年的管理和使用权。此次交易中,工银租赁通过光船租赁的方式,将平台转租给中海油服,完成了我国首单金融租赁机构对海洋平台的融资租赁业务。今年5月,工银租赁向中海油服交付了“海湾钻探者一号”,完成了其第二座海洋钻井平台交易。

此外,工银租赁在海工船领域也屡次祭出“大手笔”,2013年4月,工银租赁与法国波邦达成协议,为后者提供为期10年的海工船售后回租业务。第一阶段,工银租赁计划斥资15亿美元购买波邦旗下的51艘海工船,包括现役和在建船舶,而后以光船租赁方式回租给波邦。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交易,同年11月,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工银租赁签署了10.05亿美元融资协议,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今年2月,工银租赁与新加坡EOC公司签署合同,以2亿美元价格从后者购入1艘2007年建造的起重铺管船,然后回租给EOC公司,租期10年,期间EOC公司拥有回购的选择权。据工银租赁副总裁纪福星介绍,截至2013年年底,工银租赁海工和船舶租赁资产已近300亿元人民币,涵盖海工平台、海工辅助船、海工工程船、豪华邮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资产。其中,海工类资产已占船舶类资产总额的约40%。

除金融系融资租赁机构外,厂商系和石油系等非金融系融资租赁机构在海工融资租赁业务上也逐渐崭露头角。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于2012年6月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国船舶(香港)航运租赁有限公司,目前中船租赁已经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签订了2座CJ46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合同。中集集团旗下中集租赁曾在2009年为中海油服提供过4艘海工类船舶的融资租赁服务,这4艘船目前已全部进入运营和还租阶段。我国首家石油系融资租赁公司海油租赁于2014年4月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正式成立,“海洋石油932”号自升式钻井平台就是其成立后的首笔业务。此外,上海崇和实业与弘誉国际租赁在2010年联合成立了上海崇和船舶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众多金融机构的参与,将使我国海工融资租赁业务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船企也将有更多的选择。


海工装备市场:“潜力股”走势诱人


当前,在船舶市场萧条之时,海工装备市场持续升温,不仅活跃度非常高,而且盈利前景十分被看好。自2010年开始,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整体一直呈现活跃的态势,韩国、新加坡、欧美以及日本的造船企业都把目光聚焦到海工业务,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船企进入这一领域,我国在海工装备市场占据的份额也越来越高,而且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接单量和接单金额都有历史性的突破。2013年,我国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装备订单超过180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已超过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二;新接61座各类海洋工程平台和1艘钻井船订单,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49座,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今年一季度,从订单数量和金额来看,我国占海工市场的份额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位,占比分别为44%和43%。海工业务的向好为我国海工融资租赁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茆萍介绍,海工装备制造业具有投资成本高、建造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开展融资租赁一来可以帮助船企和海工运营商解决资金问题,二来还可分散融资机构风险。因此,虽然融资租赁成本比直接从银行贷款要高,但仍有不少船企希望从此渠道获得资金保障。在此背景下,融资机构开始积极参与海工装备的融资项目,与船企、运营商开展合作。

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国内外融资市场尚未完全解冻,融资租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市场一派萧条,欧洲几家大型银行相继叫停或收紧船舶融资业务。在银行贷款大规模收窄的情况下,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逐渐占据上风,而其中的融资租赁业务日渐被看好,特别是在我国呈逐步发展壮大之势。茆萍认为,越来越多的国际船东、运营商来中国寻求资金支持,这也为我国金融机构在当前市场低谷时期抢占市场、培育优质客户、树立品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同时,海工装备制造成为我国船企转型升级的着力点,但是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船舶工业遭受重创,虽然近两年略有回暖,但是造船企业接单不足、产能过剩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2013年7月,我国出台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提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转型转产,其中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茆萍认为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海工装备制造而言,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不可或缺,欧洲出台的《LeaderSHIP2020》就明确表示融资已经超过技术能力成为赢得订单的关键。因此,包括融资租赁在内的各项海工融资方式将是船企谋求转型发展的坚强后盾。

此外,我国金融业和船舶行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海工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2007年,中国银监会颁布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一批具有商业银行背景的金融租赁公司相继登场。今年3月,新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出台,银监会要求五类机构可以作为金融租赁公司的发起人。同时,银监会规定发起人中应该至少包括一家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制造企业或境外融资租赁公司,且其出资率不低于30%。上述政策不仅推动了银行类金融机构,还鼓励制造企业进入金融租赁行业发展,市场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拓宽。特别是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参与将有助于构建产融结合的金融平台,实现金融租赁的专业化。

不仅如此,一系列针对船舶工业以及海洋工程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也强调要加大对船舶、海工的融资力度,如《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等。


海工融资租赁:“铁三角”各取所需


海工融资租赁需要船企、融资机构、海工运营商三方的参与,在这个商业模式中,三者各取所需,相互倚靠,构建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都能够从中获得益处;同时对我国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以及海工融资租赁这一商业模式的推广,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茆萍介绍,对于海工运营商而言,融资租赁可以带来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其可以有效增加企业现金流,实现表外融资,改善自身财务状况,减少负债,并用于偿还银行欠款。如法国波邦公司、新加坡EOC公司等已经成为我国开展海工融资租赁业务的受益者;其次,可以不占用海工运营商的自有资金,特别是帮助国内油气运营企业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急需的装备,加快其海洋油气开发的进度,如中海油服已经从工银租赁、民生租赁、中集租赁、中海油租赁等多家融资租赁公司获得海工装备,可能是目前通过此种方式获得资金支持最多的海工运营商;再次,这一商业模式能够帮助海工运营商扩大运力,有利于船队更新换代;最后,这个模式可以让海工运营商更少占用银行授信额度,而且可以不需要经过贷款程序下实现抵押权的复杂过程,如扣船、强制出售等,比银行贷款更加灵活、便利。

中海油服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李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海油服过去主要通过新建、购买以及租用装备提高产能,但现在将策略的优先次序调整为“租用、购买、新建”,这样既可以快速进入市场,又能降低固定资产规模,控制未来风险。

对于船企而言,海工融资租赁有助于国内造船企业借助这一手段主动作为,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争取更多的海工装备订单,推动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目前,中集来福士已经先后与中集租赁、工银租赁、民生租赁、海油租赁在海工船、海洋平台等领域进行过合作。中集来福士总裁于亚表示,这种商业模式可以很好地将船企的技术优势、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海工运营商的市场经营优势相结合,在推动船企进入高端海洋平台市场领域、促进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于融资机构而言,这个模式将发挥金融企业的资金优势,并可以为其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在海工市场向好、资产溢价时,融资机构可以选择卖掉海工资产回收本金,并分享部分溢价;在市场陷入低谷时,融资机构还可以利用运营企业的运营能力,维持资产的日常运营,逐步收回投资。工银租赁航运金融事业部董事总经理杨长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海工融资租赁能够使传统的融资模式更加多元化,这一方面能够带动当前国内海工装备建造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像中海油服这样的装备运营商提升装备能力,一举两得。他认为,这种模式能够把产品的建造方和产品的最终使用方紧密结合起来。挪威海工领域各个环节发展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金融市场能够在各个阶段提供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有利于这一产业的发展。

道阻且长:防“三角恋”触礁


虽然我国海工产业发展迅速,金融租赁机构也完成了多个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海工融资租赁项目,但是毕竟我国在2009年才开始介入这一领域,海工融资租赁业务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海工融资租赁涉及海工和融资租赁两个领域,但是这两个领域在我国发展的时间都不长,各自拥有的专业人才、经营业绩、经验积累都不够丰富。更何况,要想做好海工融资租赁业务,船企、融资租赁机构和海工运营商需要相互结合,精诚合作,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茆萍表示,要想做好海工融资租赁,不论是船企、融资租赁机构,还是海工运营商仍都面临着很多方面的考验。

首先是国内融资租赁公司专业性不强。海工装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传统船舶制造的标准化体系不同。海洋工程是一个非常庞杂、深奥的体系,除了传统的工程建造外,其设备配套体系繁杂,还包含气象学、地质学、海洋学、生物学、地球物理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的内容。融资租赁公司出租海工装备资产时,既要注重资产和市场情况,又要向运营企业提供资产获得的解决方案。如果没有既精通租赁又熟悉海工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则很难对运营企业的需求、建造厂家的能力和项目的成本核算作出有效的评估。

其次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由于海工项目的特殊性,船企、融资租赁公司经常需要与不同的运营商签订不同的合同,但是因为没有一个标准的合同范本,加之我国熟悉海工领域法律、法规的专家很少,合同起草的主动权常常由国外运营商掌握,一旦发生合同纠纷,融资租赁公司则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而且我国相关的融资租赁立法还不够完善,对海工租赁物的规定有待进一步明确。

再次是海工融资额大,资金供应后续压力大。海工项目所需的资金量大,且运营期限较长,一般为8~10年,租金以美元付款为主。在这么长的还款周期内,是否会造成汇兑损失,是国内融资租赁公司所担心的。而且,我国金融租赁机构还普遍面临着出口退税带来的问题,由于退税周期长,期间增值税所产生的利息成本很难被消化,而且租赁期限越长,负担越重,再加上美元融资、汇率风险等其他因素,如果租赁给境外企业可能面临亏损的局面。再者,我国融资机构还需要解决中长期资金来源问题,以确保资金供应渠道的畅通和稳定。

然后是海工融资租赁承租方的经营风险不容忽视。虽然当前海工企业的经营业绩普遍飘红,但市场风云变幻,其风险不可小觑。一旦承租方破产,对租赁公司的影响将十分巨大。特别是一些中小船东和运营商,由于自身实力不足,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若海工市场下滑,项目租金将难以回收,产生系统性风险。

最后面临的一项考验是海工装备转手变现能力弱。由于海工产品都是按施工与水文条件量身定制的,并非标准化产品,因此为一个项目定制的海工装备很难直接用到另一个项目中。如果承租方出现问题,租赁公司要想转手处置,十分不易。

不过,大部分金融租赁机构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来降低风险。工银租赁航运金融事业部董事总经理杨长昆就表示,对每一项海工融资租赁业务,工银租赁都会十分谨慎,在前期开展大量的调研工作,力争将风险降到最低。针对人才短缺的问题,工银租赁还与南开大学合作建立金融租赁研究中心,并联合培养融资租赁专业研究生,为这一行业储备更多的人才。


模式多样:添“抛绣球”保障


在当前国内融资租赁市场领域,金融系的融资机构和非金融系的融资机构并存。据茆萍介绍,目前,我国有20余家金融租赁公司,其中由商业银行投资或控股的金融租赁公司共10家,包括工银租赁、民生租赁等租赁公司。而非金融系的融资机构有厂商系和石油系融资租赁机构等多种模式,包括中集租赁、中船租赁、海油租赁等租赁公司。

茆萍表示,金融系融资机构与非金融系融资机构各有优势。对金融系融资机构而言,主要是占有资金方面的优势,因为这些机构往往背靠大型银行,资金供应量充足。

对于非金融系融资机构而言,由于依托大型制造企业,因此对产业发展形势以及市场信息掌握得更加准确,有助于降低融资风险。而且,厂商系融资租赁机构由于与制造企业关系密切,可以把触角渗透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通过市场营销网络,与船东、运营商进行接触和沟通,为其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专业化“金融服务”。

此外,在美国、中国台湾、波兰和葡萄牙等金融体系发达,融资渠道畅通而多元的国家和地区,还存在一种独立机构控股的融资租赁机构,这种独立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投资机构的投资资本、中介机构的中介资本和财务投资人的混合资本。

据了解,目前常见的海工融资租赁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直接租赁融资和售后回租融资。直接租赁融资是指融资租赁公司购买客户(即海工运营商)选定的海工产品,而客户取得该产品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客户在租赁期内分期支付租金,在租赁期结束时,客户可以取得该产品的所有权。售后回租融资则是指融资租赁公司购买客户(即海工运营商)的自有海工产品,同时将产品返租给客户继续使用,客户在租赁期内按期支付租金,并在租赁结束时重新获得该产品的所有权。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影响客户对海工产品使用权的情况下,将固定资产转变为货币资金,提高其资产利用率。

茆萍表示,在当前完成的海工融资租赁业务中,出租人一般更倾向于售后回租的模式,这样可以避免装备建造过程中带来的各种风险,而且交易结构相对简单、易于操作。不过,在我国融资租赁机构中,两种模式均有涉足,由于厂商系融资租赁公司更注重新造船,涉及新装备建造的直接融资租赁比例正在上升。

由此来看,融资租赁机构的可选择性以及融资租赁模式的多样化为海工运营商、融资租赁机构、船企三者之间的相互“抛、接绣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从租赁方式来看,与经营租赁不同,融资租赁往往涉及三方甚至更多参与者,包括融资租赁机构(也就是出租方)、运营商(也就是承租方)以及出卖方,海工融资租赁很多时候还牵涉船企(建造方)。而且,融资租赁的出租方一般不负责租赁物的保养、维修,并且不承担租赁物的余值风险。

融资租赁一般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特性,一是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一定转移给承租人;二是租赁期间或届满时,承租人有廉价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三是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四是承租人所付的全部租金折现到起止日的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五是该租赁资产只适合该承租人使用。


气氛向好:助“蜜月期”延长


一般来说,海工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受到政策环境、经济环境、金融环境、产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融资市场的发展以及海工市场的发展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茆萍表示,从中短期的市场情况来看,我国海工融资租赁业务将继续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从融资的发展看,去年以来的国内外船舶融资环境有所改善。据挪威Dealogic统计,2013年全球船舶融资银团贷款额达到740亿美元,为2008年以来最高。工银租赁与波邦签署的15亿美元融资租赁合同也成为全球船舶融资租赁领域的头名。商业银行放宽对船舶贷款的限制,并对液化天然气(LNG)船等双高船舶、海洋工程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有利于海工融资景气度的提升,并将传导至融资租赁业务。预计今后,我国将有更多的融资租赁机构承接海工业务,并将有更多的银行或制造企业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成为金融业界拓展船舶融资、创新服务的手段之一。杨长昆也表示,工银租赁接下来还会进入涉及液化天然气的装备租赁等领域,比如LNG液化再气化存储装置等市场领域,金融机构的介入有利于推动这一市场的发展。

从海工市场的发展看,当前的海工装备建造热度不减,虽然钻井平台订单有所回落,但运营商和建造商的合作前景看好,今年前4个月的成交金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国际布伦特原油价格今年前5个月也基本维持在110美元/桶的价位,这一支撑因素无疑将稳定海工装备市场的发展,并将给石油公司、运营企业带来持续稳定的盈利预期。我国海工建造企业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全球海工建造市场上的新生力量。

茆萍认为,在融资和海工市场的双重利好下,我国海工融资租赁业务必将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同时亦须警惕和防范潜在的风险。首先,须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尽量避免因专业技能不足而出现问题。其次,须加强监管,设立必要的监督机构,防止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再次,应警惕海工市场的风险,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做到未雨绸缪,有所防范,并关注汇率变化等其他潜在风险。最后,在创新融资手段,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避免催生过剩产能。



上一篇:BIMCO预计集装箱船的拆解出售将提升 下一篇:工信部发布2014年版《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指南》
关于我们 | 版权说明 | 网站地图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服务 | 船员服务 | 我要留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 电话:010-68478123 传真:010-68478123 E-mail:mesi@vip.163.com
Copyright 2010-2012 WWW.SERVESHIP.COM 纳德海事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12436号 京ICP备110048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