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建造20艘万吨级氢能和电动绿色智能货船,作为内河船舶建造大省,湖北率先打造内河绿色智能标准化船舶样板,共建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供应链体系,加快推动内河船舶建造转型升级。
9月13日,由湖北省政府国资委和黄石市政府联合主办的“聚力都市圈,奋进先行区” 湖北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对接洽谈会举行。湖北港口集团与中国华电湖北分公司签署长江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江陵至武穴新能源船舶特色示范航线项目, 共建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供应链体系,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重要支撑。
湖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何宪礼和中国华电湖北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志浩代表双方签署协议。湖北港口集团投资发展部总经理周薇、华中港航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少华及综合管理部负责人出席签约活动。
长江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作为湖北省高端装备优势产业,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按照相关部署,湖北港口集团参与工作专班,并由华中港航负责具体对接省委军民融合办,推动“货、航、船、港、闸”与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供应链生态圈,引导船舶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今年内,华中港航集团120T新能源示范船将投入运行。未来数年,随着内河船舶产业政策机遇期来临和绿色智能船舶技术日趋成熟,内河船舶将处于传统能源船舶更新换代高峰期。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江陵至武穴新能源船舶特色航线示范项目,为华电所属发电企业和江陵煤炭基地之间打造绿色智能船舶运营航线,拟新增绿色智能船舶(氢能、电动)20艘,形成运力约20万载重吨,并拟在江陵、黄石和武穴发电厂长江航线沿线建设充换电站及配套设施;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构建绿色智能船舶供应链服务平台,打造数字化信息、物流、金融、贸易、科技等服务多维一体的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供应链服务平台;共同推进航运绿色数字化转型发展,立足供应链,强化产业协调,加快水运新基建设施建设,推动绿色智能船舶规模化场景应用,全面提升航运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荆州煤炭储配基地因浩吉铁路而生,借助江陵的良好区位优势,将北方运来的煤炭,通过水运分拨到湖北及周边省份。自2021年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行以来,基地煤炭中转量连连攀升,2022年达到1258万吨,其中996万吨通过铁水联运完成。目前二期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全部建成后,基地煤炭年接卸能力将达到5000万吨,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煤炭中转、交易平台和煤炭应急储备供应保障平台。近年来,华鲁恒升、华电江陵、荆州煤炭储备基地等优质项目接连落户荆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一个“投资过千亿、产值过千亿”的新高地在江陵强势崛起。
据介绍,江陵拥有23公里长江深水岸线,港口常年可停靠3000吨至5000吨级船舶,丰水期可达8000吨至10000吨级。目前江陵港区47个泊位已启用26个,3条铁路专用线直达“两新”基地,港口集疏运体系日渐完善。
湖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是全省港口航运投资、建设、运营主体,是武汉、宜昌两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及武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主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过的平台企业。省委省政府赋予集团“三商”发展定位:打造全国一流、内河最大的现代港口服务商、综合物流集成商、临港园区运营商。
华中港航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中港航集团)是湖北省港口集团全资子公司。公司拥有近洋、沿海、直达船舶及长江内河船舶总运力20余万吨,包括国际集装箱船2艘,国际沥青船2艘,江海直达集装箱船3艘,沿海散货船4艘,内河散货船4艘;长期合作的船舶运力200余万吨,拥有2个港区(年吞吐能力300万吨)、一座5万余平方米仓储基地。在国内沿海和长江干线设有营销分支机构,与治金、电力、化工、粮油类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
今年5月,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办副主任袁善谋一行赴荆州、荆门两地调研新能源船舶产业发展情况,华中港航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海斌,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汪辉陪同调研。
袁善谋指出,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基地要进一步明晰项目定位,瞄准市场需求,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抢抓当前的发展机遇。省委融办将同相关单位和科研院所一道全力支持基地建设,争取早日将蓝图变成实景,为全省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张海斌表示,新能源船舶产业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期”和“产业窗口期”,华中港航将配合布局新能源船舶制造全产业链,助力湖北实现新能源船舶突破性发展。
内河船舶是航行于我国内河水域以及河海交界区的船舶,主要包括客船、货船、工程船等,具有运能大、能耗低、成本低等比较优势,是我国船舶工业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1年底,中国内河船舶达到11.36万艘,其中约1万艘注册在湖北,大部分船舶需要进行绿色化改造。
2022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目标到2025年,液化天然气(LNG)、电池、甲醇、氢燃料等绿色动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船舶装备智能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内河船舶绿色智能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形成。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绿色智能内河船舶设计、建造、配套和运营企业,打造一批满足不同场景需求的标准化、系列化船型,实现在长江、西江、京杭运河以及闽江等有代表性地区的示范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初步构建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内河船舶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建立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到2030年,内河船舶绿色智能技术全面推广应用,配套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商业模式等产业生态更加完善,标准化、系列化绿色智能船型实现批量建造,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立内河船舶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2月8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武汉签署《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合作备忘录》,双方以推动内河船舶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为导向,以发展LNG动力、电池动力以及甲醇、氢等新能源清洁能源标准化船型为重点,加快湖北省高端装备产业突破性发展,带动长江内河船舶绿色智能转型升级。
围绕绿色智能船舶领域,湖北省将在武汉、宜昌、黄冈等地建设绿色智能船舶建造基地,实施气化电化长江、汉江、清江示范行动,依托中国船舶集团七一二所、武汉理工、武昌造船、长航集团、湖北港口集团等龙头单位和各类创新平台,重点发展纯电动游船游艇、集装箱换电运输船、LNG动力运输船,助力船舶产业通江达海,加快建成全国绿色智能船舶应用先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