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船舶工业一路走来跌宕起伏,曾经是制造工业的主力军,但也在辉煌后迅速陨落,连续数年萧条。
后疫情时代,当台州制造业正处于缓慢爬坡的恢复期时,沉寂多年的船舶工业却先人一步,猛然复苏。
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台州30家造船骨干企业承接新船订单407艘,创下十年以来新高。
船舶工业为何突然回暖?行业前景如何评估?迭代更新的船舶工业4.0,又将为这个传统的行业注入怎样的活力?
在萧条中蓄势待发
船舶工业在台州发展历史悠久。2003年前后,随着海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国内现有船舶已不能满足海运发展的需求。
此时国有造船厂热衷的都是大型货船,对散货型船只不屑一顾,这在无形之中给了民营造船厂“下海”的机会。
市场催生了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高额的回报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2003年至2008年期间,台州船舶工业一度成为地方支柱产业,台州成为东南亚造船的热土。
但船舶数目过多必然会造成市场饱和。造船不同于其他行业,船只需要时刻进行维护,船厂也需场地费、电费、员工薪酬等大量支出,另外还要防范台风等各种不利因素。
2010年至2020年期间,台州船舶企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也逐渐进入了低迷状态,一些船舶企业转产、转型、转行等,近一半的船舶企业就这样消失了。
但仍有一批行业的“幸存者”。他们转战至苏北和辽宁营口、盘锦、大连等地,继续他们的造船梦。也有部分企业家将旧船厂进行改造,得以生存。
“台州有着充分和完备的产业链优势,台州船舶工业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上,能够更迅速地拥抱行业政策,抓住发展的机遇。”台州市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杨隽斌说。
2020年后,那些造船行业的“幸存者”和一批新造船人,嗅到了行业复苏的味道。
面对这次的新机遇,他们总结了之前的经验,带着周全的准备和计划,蓄势待发,再度发起挑战。
订单爆满仍存隐忧
“疫情趋缓后,航运市场逐渐复苏,航运运价逐步走高,是带动船舶工业回暖的根本原因。”杨隽斌说。
去年以来,台州船舶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深化与国内金融船东、内贸运输船东合作,共同抢抓市场发展机遇,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国际航运业和油气产业复苏, 船东投资信心得到提振,被压制的市场需求提前释放。
2020年,台州市30家造船骨干企业承接新船订单349艘,合计151万载重吨,造价45 亿元。今年前10月,台州市30家造船骨干企业承接新船订单407艘,合计175万载重吨,完成产值37亿元。
随着船舶工业发展中心向高端偏移、海运需求日益扩大,台州不少船企迎来了久违的“满单”状态。
“去年开始,许多造船厂表示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订单都排到明后年了。”杨隽斌补充,根据行业统计,今年台州90%以上船厂的订单都处于满单状态。
订单爆棚的风光下,却仍有不少“隐患”。钢材成本是造船行业占比最大的原材料成本,按照船型不同占比约为35%左右。就手持订单而言,台州市船舶业当前主要以散货船为主,占比约65%左右,以一艘3万吨散货船为例,造下来用钢量约为4000吨。随着钢材价格波动上升,不仅导致造船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升高,还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和周转率。
台州造船企业通过内部挖潜、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其他成本等办法,才在一定程度上扛住压力,保障了生产经营平稳。
船舶工业4.0时代
面对十年来船舶行业的低迷,台州不少船企放弃了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船舶订单,转造LPG、LNG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船舶。
“制造能力、生产水平通过检测的船企才有资格生产高附加值的船舶项目,这驱动着台州船舶产业迅速向工业4.0转型。”杨隽斌说。
台州船舶工业复苏之路虽然艰难,却仍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坚持着。
近两年,台州市高新技术船舶研发和建造取得新的突破。
浙江五洲造船有限公司建造了“岳化二号”4000方LPG船,该公司近几年来已经交付十多艘3000方至10000方容积不等的液化气船;浙江鱼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海事大学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在军工领域、航天航空、防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浙江天时造船有限公司一直坚持向海工智造发展,建造了多艘性能先进、技术领先的海工装备,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和国内记录……将高新智能引入车间,同时兼顾生产的低碳、环保、节能,台州造船企业在船舶工业4.0的引导下逐渐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正轨。
“由政府主导,贸易企业、航运企业、造船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协作机制,将持续对船舶生产企业进行改造提升,加快其技术创新、工艺改进、流程再造、造船领域全过程工序的推进演变。”杨隽斌表示,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台州船舶工业未来将走上一条平稳健康发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