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国内,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9%,实质向好尚需努力。放眼国际,航运市场惊涛骇浪,韩进海运的破产效应仍在发酵——对于中国港口行业而言,2016年压力颇大。
建自动化码头、走产融结合路、拓海丝朋友圈——展现了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六年排名世界第一的上海港的转型脉动。
从大港到强港:世界级自动化码头明年投产
巨大的集装箱被轻轻抓起又放下,几十吨重的无人驾驶运输车静静行驶。远程指挥控制室里工程师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实现对码头装卸作业的监控——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在建的洋山四期码头,未来将呈现这样一幅工作场景。
“随着船舶的大型化,港口必须利用自动化及智能化机械设备,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埃森哲在“智慧港口”报告中提到。单纯的吞吐量之外,向增速增效、减排减负的强港迈进,是国内港口业发展的新方向。
上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严俊说,今年年底,洋山四期的水工建设将全部完成。明年上半年实船调试,争取年底开港。“这将是国内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其建设经验可以推广到国内其他港口中去。”
从大港到强港,变的不仅是硬件,还有管理体制。
2006年在港口行业率先整体上市,2015年在A股率先推出员工持股计划,上港的改革一直为市场瞩目。向改革要红利,整体上市十年来上海港的净利润翻了一番达到65.6亿元,稳居行业榜首。下一步上海港将加大混改力度,吸引与企业战略吻合的行业龙头作为投资者,通过股权结构优化释放发展活力。
从码头到生态圈:科技+金融串起上下游
经常进出上海港的集卡司机,今年手机里多了新玩意:“e卡纵横”APP。通过这个APP,司机可以预约码头作业,免去了排队和拥堵之苦。
“e卡纵横”折射了上海港在拥抱信息技术方面的努力。这不仅方便了司机,还将对港口业务转型产生巨大推力。
“据统计,经常进出上海港的集卡近4万辆,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货、车、人等资源连接起来,开展撮合交易类业务。一辆集卡运一个重箱到浙江,通过平台匹配可以拉一个空箱回来,减少空驶时间,相当于货运版的滴滴。”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总经理金存樑说。
尝试新技术的同时,上港集团在产融结合上也大展拳脚。今年9月底,上港通过子公司出资近160亿港币成为中国邮储银行的基石投资者,为第四大股东。此前,上港还先后投资上海银行、东海保险等金融机构,并设立融资租赁公司。
严俊说,港口的传统主业是码头装卸。在稳定主业的情况下,向综合物流、港口金融等上下游产业延伸,营造一个港口“生态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多元业务占上港利润的比重要达到50%左右。
从长江到丝路:与中国企业“抱团”走出去
今年1至10月,长江沿线的城陵矶口岸实现集装箱吞吐量逾20万标箱,同比增长近15%——在引入上港集团、开通直达洋山航线后,城陵矶已成为面向全球的重要节点。
城陵矶是一个缩影。在长江沿线的重庆、武汉、九江和南京等地,上港集团通过资本合作等手段,搭建了高效的物流网络。除了修码头、开航线,上海港还牵头建设长江港航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沿线企业未来可以一键查询货物状态、进行作业申请,从而助推长江经济带交通一体化建设。
站在长江和东海的交汇点,上海港的未来征途,在于广阔的“一带一路”市场。在投资比利时泽布吕赫码头、赢得以色列海法新港竞标后,上港集团还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接洽多个项目,重点是东南亚地区。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港口扮演着支点角色。国内很多产能布局‘一带一路’沿线,货源转移了,港口服务就要跟上。‘抱团’走出去,成功的概率才会增加。”上港集团战略研究部总经理丁嵩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