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船业在经历2015年的“井喷式”发展后,随即转入了低潮。航运业不景气、船东财务吃紧,加上船舶年轻化的趋势,造成修船业务量的不足。同时,进军海洋工程改装的愿景也随着市场的沉沦而停滞不前。修船市场的低迷成为一种“常态”,必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制约中国修船业的发展。
面对极为艰难的一年,修船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大胆改革创新,迅速应对各种挑战,为实现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在修船界全面转型的共同愿景下,主要企业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大力推动行业革新,以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市场萧条重回常态
7月14日,中国修船企业“斯佩克”第五十七次会议在秦皇岛召开。会议统计显示,15家成员单位1~6月份共完成产值58.9亿元,同比下降8.4%;修理完工船舶1695艘,同比下降14.3%。
“对压载水管理公约临近生效的预期,使得很多船东将本应在2016年修理的船舶提前至2015年进坞,以规避在法定检验期内强制安装压载水处理系统的要求。”北方一家企业代表说,这导致了2015年国内修船市场的火爆与企业修船业绩的飙升。但需求透支的后果在2016年初就早早显露出来,统计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作为中国修船业的领军团队,参加此次会议的15家企业中共有6家1~6月份的产值降幅超过了30%。
船坞资源利用不足,严重困扰着众多修船企业。山东一家修船企业表示,上半年每个月都有不同程度的船坞空置情况。即使业务量相对饱满的个别南方企业,小型船坞也曾不得不“等米下锅”。
在这种情况下,船东对修船计划的安排更加“不紧不慢”。江苏一家企业代表认为,他们接触的很多船东都是临近ETA(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估计可到达日期)才确认来厂修船,因为不同企业间可供选择的空坞较多。在舟山地区企业看来,船东确认修船合同的节奏也越来越慢,往往船已至舟山外锚地仍不确定在哪家企业修理。
被视为“香饽饽”的改装业务,同样缺乏市场亮点。在改装实力较强的企业中,一家企业上半年仅有一个船舶加长改装项目;另外一家企业无新增改装订单,已进行的球鼻艏、推进器、生活区和绑扎桥等部位的改造工程,均是去年承接的订单。与会代表介绍,部分船东已有工程和预算方案,例如超大型油船(VLCC)改装为浮式储油船,但这些意向并未真正实施。
对修船市场的走势,与会代表认为总体上不会出现好转。这种市场将制约着中国修船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很难在近几年内得到改变。
这种预测源于航运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专家分析,受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欧洲市场提振乏力,以及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行去产能化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影响,国际航运需求尤其是大宗商品的市场需求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弱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全球运力并没有因新造船订单大幅减少和老旧船舶的相继拆解而得到有效控制。专家分析,当前全球货运船队中1万载重吨以上油船有4545艘、4.94亿载重吨,散货船有10702艘、7.79亿载重吨,集装箱船有5230艘、2.45亿载重吨(1981万TEU),均处在历史高位。2016~2018年,航运市场还将面临较大的新造船交付压力。
同时,船舶年轻化的趋势也对修船业带来了不利影响。根据相关企业提供的数据,在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三大主力船型方面,5年以下船龄的船舶比例分别为34.4%、29.5%和16.7%,10年以下船龄的船舶比例分别为69.8%、62.5%和53%。
中国修船产能过大的事实,更让修船市场难出低谷。与会代表通过对中国修船产能现状的梳理发现,33家规模以上企业拥有76座船坞,坞容量1300万载重吨,其中14座船坞坞宽超过70米。这还不包括舟山地区5家较大企业。根据其测算,全球修船市场一半以上的业务在中国完成,才能满足如此巨大的修船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虽不是修船产能最大的地区,但竞争激烈程度比上海、舟山及华南地区还高。与会代表分析,地理位置的劣势使这一地区的供求矛盾尤其突出。但是,相比造船而言,修船产能的消减难度更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修船市场的回暖。
各施奇招全力突围
面对市场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局面,主要修船企业立足自身实际,全力采取了各项应对措施。
一些以修船为主业的企业在国际修船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航运公司建立了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他们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保持与客户沟通渠道的畅通,提升客户对公司的关注度和满意度。在巩固现有老客户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各地区的新客户,争取传统大型航运公司的订单,加大油船、化学品船、工程船船东的开发力度。
修船代理是争取订单的重要途径。部分大型企业利用修船代理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全球营销网络,为承接订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对一些缺少稳定大客户的企业来说,修船代理更是订单的主要来源。为此,各企业积极参与投标工作,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加强市场开拓的同时,修船业开始对传统经营方式进行反思。修船行业人士认为,必须创新经营方式,用“新套路”促进经营取得实效。一些地理位置好、技术实力强的企业与航运企业采用年度或长期合作的形式,推动供需双方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此外,有的企业突破常规,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同样争取到了订单。今年,经中船能源(新加坡)公司牵线搭桥,世界知名能源公司OCEAN TANKER旗下的一艘10.8万吨成品油船“OCEAN TAIPAN”号到中船澄西船舶(广州)有限公司进行修理。
新世纪以来,一些企业在航运、修船的黄金发展期,建立了反应迅速的垂直化、扁平化管理体系,管理状况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在航运市场低迷、修船能力过剩的“新常态”下,有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已经和时代产生了明显的落差。如何在管理创新上“做文章”,是修船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在“修造结合”的模式下着力提升修船综合管控能力,是不少企业正在努力的方向。实际上,许多大型企业同时拥有修理、改装及建造能力,形成了“修造融合”的格局。尽管造船和海工项目因规模大、产值高而备受重视,但修船业务多是这些企业成长的起点,为造船和海工业务输送了大批人才,仍然是能为企业提供稳定现金流和效益支撑的主业之一。
为提高修船管理能力,北方一家企业调整了组织机构和流程,在修船厂区船体、机电等六大生产车间的基础上,并入经营、工法研究、安全管理等部门,由所属修船厂统一领导和协调修船生产经营活动。上海一家企业进一步理顺了修、造沟通机制,保证常规修理、船舶改装、新建产品和海工项目齐头并进,确保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移植”海工项目管理经验,是提高常规船修理业务水平的又一举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涉足海工业务,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虽然海工市场的沉沦使得海工业务严重不足,但这些企业从海工项目管理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正逐步得到固化。在部分常规修理项目中,相关企业安排海工项目管理人员充实到管理团队中,借鉴海工项目管理经验,加强了计划、安全、质量管理和生产组织、设计等工作。这样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让船东更加满意。
在用工管理方式上,各种不同的员工身份开始淡化。有的企业已将所有劳务工纳入统一管理,劳务用工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有的企业积极压缩劳务用工规模,将表现优秀的劳务工转为职工,促进了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今后,这些企业还将针对用工短板和风险,把目光放在长期的用工方式转变上,实现用工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精细化。
对关乎生存的成本问题,许多企业也不遗余力地进行改革。今年,北方一家企业模拟内部经营实体,推进完善修船成本管控体系。这家企业按月度将产值分解到生产车间作为收入项,将材料、外包、动能以及车间制造费等所有费用支出列为成本项。通过分析当月的盈亏情况和存在的不合理、不合规成本问题,并与各生产单位的绩效奖金直接挂钩考核,这一举措有效强化了全员成本意识,修船单船成本较往年大幅降低。
携手共进谋划未来
修船企业走出困境不止是单打独斗。4月15日,2016年全国修船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形成的关于绿色修船的决议提出,行业组织和企业将专题研究绿色修船,尽快形成“绿色坞修”的发展蓝图、目标任务、计划措施,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同时,争取国家科研项目,***相关团体标准,分工落实,攻坚克难,限期达标。
9月26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在舟山万邦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组织举办了坞修智能化现场演示活动,向全国主要修船企业、地方行业协会、政府部门、船级社、涂料制造商、高校和院所展示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新型船舶坞修技术。
这是中国修船业首次运用多种最先进的超高压水设备和智能涂装设备进行坞修工程展示的行业盛会。在万邦永跃30万吨船坞中,工人们正对一艘大型滚装船两侧分别进行除锈和涂装作业。干净整洁的施工环境完全颠覆了不少参观者对修船生产的固有印象。船底清洗除锈机器人、坞用船壳防腐智能处理机器人、蜘蛛臂式作业平台、超高压水射流喷射头等设备形成的超强能力,基本实现了对整船内外常规修理作业的全覆盖。
“30年来,坞修机械化为中国修船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是中国修船业的共同梦想。尝试以坞修智能化为代表的新型坞修技术,说明中国修船业已经启动了技术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方式的调整。”修船业人士认为,研发先进的机械化和智能化装备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修船技术的革新不是一家企业能够独自完成的事,是时代赋予中国修船企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修船超高压水技术联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通过整合资源、多方协作,该联盟在华南地区的超高压水除锈服务平台今年已率先开始运作,主要面向这一地区央企所属的四家企业。由于专业的工程服务商是支撑平台运作的基础,相关企业已和工程服务商之间建立了动态信息沟通渠道。尽管遇到不少困难,但这一服务平台将继续加强与修船企业、涂料制造商、船级社、船东、除锈设备供应商以及劳务工程队的深度合作。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日趋紧密。那么,修船业如何站上“互联网+”的风口,顺势而为实现行业提升呢?
今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修船学委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修船分会牵头并推动了掌上修船APP开发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种大数据嫁接修船业的尝试,将为船厂、船东搭建起一个新的合作平台,有助于构建资源要素良好流动的“生态系统”。
中国修船企业也着力构建更加规范、健康的市场。今年初正式通过评审的《中国修船质量标准》,是世界上首个对修船质量要求实现全覆盖的国家级标准。这项标准既满足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等常规船舶的修理质量要求,也满足大型油船、大型集装箱船、液化气船、化学品船、滚装船等高技术船舶的修理质量要求。今后,修船业将进一步完善行业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推动一批团体标准的***。
几乎同时发布的《中国修船价格指引(2016 版)》,既是行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文件。在《船舶修理价格表(2001 版)》(绿本)的基础上,新版文件通过对有关项目的筛选、补充、调整,已覆盖了十多年来的船舶大型化和新船型新工艺,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国家安全环保政策对修船业的要求,并对未来探索建立修船价格与资源价格的联动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