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使规模约400亿美元的美国邮轮行业陷入瘫痪。据估计,未来一个月有500次航行被取消,至少损失10亿美元收入。过去这些年,邮轮业量价齐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各大公司的订单也纷至沓来,占满了所有船厂的船台。根据国际邮轮协会(CLIA)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邮轮游客人数达到了2850万人次,增长6.7%,好于2820万人次的预期。在看到中国邮轮市场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及邮轮产业整体收益率增高的情况下,去年笔者给业界传递的信息是:巨大的需求增长空间及可见的盈利容得下本土邮轮公司!
而今,邮轮公司在新冠疫情下所遭受重挫,心中升起一个疑问:搞邮轮是否值得?这里给出新冠疫情后邮轮市场的走势分析。
短期内邮轮市场难以恢复
过去这些年,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收益率以及较高的增长率,来源于北美因素的支撑。《参考消息》2019年7月8日的一篇文章“四因素促世界经济稳健持久增长”报道,美国现在实现了第121个月的经济增长,打破了1991年3月至2001年3月的120个月的记录。这是自1854年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截止到2020年2月新冠疫情没有发生之前,美国实现了129个月的连续增长。2017年,澳大利亚实现了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的持续扩张,创造了104个季度的不间断增长,打破了此前荷兰保持的103个季度的记录。增长还在继续,现在已经持续了非凡的27年。正是这样的经济表现,支撑了邮轮主要市场的快速增长。从市场格局来看,2018年北美加勒比海地区占全球邮轮市场份额为38.4%,而澳大利亚市场的渗透率全世界最高,为5.8%。有了这两块市场的良好表现,邮轮公司的收益不断上升就可以找到恰当的理由。
但是,美国这些年经济和股市的表现,并非真实的强健,而是被有意掩盖。诸多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上市公司把95%的利润用在了自己股票的回购上,创造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而今,新冠疫情这一“灰犀牛事件”,一下子把特朗普这些年不断吹嘘的政绩一举摧毁,并让人暂时看不到未来的希望。美股近期30%左右的跌幅,将导致美国居民的股票财富缩水约10.2万亿美元,占美国居民总资产的7.5%。
尤其是,新冠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巨大。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80%,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太过巨大,酒吧、咖啡馆、商场、餐馆、酒店、影院等服务业也基本归零,这些是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NBA、邮轮、迪士尼、百老汇、好莱坞等象征美国文化的产业也将遭受重击。与此同时,消费领域所有的高端品牌全在欧洲,而且是欧洲各国的支柱产业,包括化妆品、包包、时装、红酒、钟表等等,这些高端消费在疫情冲击下会大幅下滑。这就是美国股市短短10天内四次熔断的大背景,也是欧洲诸多股市跟跌的重要原因。
泽平宏观发布文章“做好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准备”,提出了“疫情全球大流行可能会成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的论断。文章判断,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疫情是导火索,企业债务危机和股市泡沫是引爆点,资产负债表衰退和债务-通缩循环是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传导机制,这就是经典金融周期中的“去杠杆”阶段。从金融周期的角度,这是一次总清算,该来的迟早会来。
鉴于这样的认识,作为邮轮主体市场的欧美游客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人们的消费意愿必将大幅下降,作为享乐型消费的旅游乃至邮轮受到的影响更大。过去这十年年均增长5.8%的市场表现,可能在短期内很难再现。2020年世界邮轮市场能够在7月份逐步恢复就是万幸,总体规模一定是一个大幅度下降的结果,最乐观的估计也将导致世界邮轮市场40%的负增长。如果新冠疫情在北半球夏季到来时还未能有效控制,那么这个影响还会更大。2021年世界邮轮市场很难恢复到2019年的规模,预计2022年能够恢复到2019年的规模,也即差不多3000万人次。
长期市场依赖中国因素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邮轮旅游本来还在培育期,大众对邮轮旅游的认知度并不高,邮轮本身在中国消费者的心中还不是目的地,游客更关注航次的停靠目的地在哪里,目的地有哪些娱乐及购物。欧美人海洋文化的基因深植于他们的脑海中,邮轮作为欧美人的“蓝色的鸦片”,其消费具有一定的刚性,这是与中国消费者最大的不同。近些年,海洋文化的培育正在通过诸如中国航海日这样的活动不断深化,但还需要时间。
近些年,在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下,邮轮公司与旅行社博弈的尾舱效应其实是放弃了船票价格而维持住了满载率,低价策略吸引的游客并没有在船上产生多少二次消费,使得邮轮公司要想获得良好的收益也很困难,船上餐饮标准的降低和服务水准的降低就成为了邮轮公司减少损失的一项对策,进而让市场进入到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这就是这两年中国邮轮市场连续两次负增长的根本原因,中国邮轮市场进入到了第二次平台期。
2020年,根据新冠疫情的走势,如果能够在6月底全面控制住疫情,7月份中国邮轮市场全面开放,随着市场的逐步复苏,希望在第四季度进入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游客量达到去年同期的90%,那么2020年中国邮轮市场的出入境游客量大约为183万人次,下降56%。这是一个巨大的衰退。
2021年中国邮轮市场受“钻石公主”号的余波影响,以及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拖累影响,消费者的旅游类支出依然不活跃,预计全年游客量能够恢复到2019年的90%,也就是大约372万人次的规模。
2022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具备消费邮轮的客户群增多,中国邮轮市场彻底从第二次平台期中走出来,重新进入到快速增长的轨道。
从更长远的未来看,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必将转移到中国来,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将培养其大量的邮轮消费群体。到2035年,届时将有5.1亿人具备消费邮轮的能力,那时候中国邮轮市场经过近30年的培育,已经有较为固定的消费群体,也将形成中国人的消费偏好,并支撑起中式邮轮的船队在世界上成为一支重要的邮轮力量。届时,按照2%的渗透率计算,中国邮轮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万人次(出入境游客量2000万人次)。
疫情过后的邮轮产业链重整
在Covid-19暴发的过程中,对疫情影响邮轮的基本判断是“灰犀牛事件”,也就是能够看得见的巨大风险。SARS、MERS、诺如、埃博拉等病毒这些年经常侵扰邮轮业,但从来没有产生过如Covid-19疫情所产生的影响力。为了防患于未然,邮轮产业需要对全球流行性病毒予以更重要的权重。
如果病毒成为悬在邮轮产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而生的成本如何分担?这些新增的费用,要么让消费者埋单,要么让产业链内部消化。这些费用可以加到消费者头上吗?很难!截至2020年3月,目前世界上邮轮总订单量为115艘,这些订单排到了2027年,平均83464总吨,总床位数24万个,现有邮轮460艘的总床位数为61.4万个,新增运力为39.1%。随着中国船厂的能力逐步形成以及现有船台的逐步空出,未来新增运力肯定不止这么多。在供大于求的市场条件下,新增的成本一定会更多加在服务的提供方。每年那么多新船下水,在需求端还会受经济的拖累而增长减缓甚至减少,供大于求的市场应该是长期大概率。而且,由于邮轮产业的需求弹性较大,价格增长就会面临客户的大量流失,因此让消费者承担这部分额外的新增成本很困难。由此,必然会影响到邮轮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
邮轮公司的收益率降低,必然会传导到邮轮的整个产业链。邮轮建造领域,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本来可以使得建造领域因为高进入门槛而获得良好收益,只是邮轮建造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很难实现,同一个设计图纸,第一艘赔钱,第二艘能够打平,第三艘开始盈利。这时候,5年可能已经过去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市场需求使得必须修改邮轮设计,船上所积累的经验又需要改变。因此,邮轮建造的平均收益率大大低于邮轮公司。未来需要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对病毒防疫在邮轮上得到很好的实现,由此产生的成本要该怎样分担?邮轮公司的话语权相对更强,这会给造船厂的盈利能力蒙上一层阴影。因此,造船厂与邮轮公司充分互动,形成一整套既经济又实用的防疫解决方案,才是最佳的发展路径。相关的设计配套公司要从这个思路入手才有可能获得邮轮公司的认可,从自身业务量扩张的角度去找解决方案注定会失败。
对于邮轮港口和旅行社,中国市场的相关企业在过去这些年并没能博得较好的收益。邮轮公司收益不好的背景下,产业链上的港口和旅行社很难独善其身。对于邮轮港来讲,未来还需要升级港口防疫的设施和能力,这必将会增加成本支出。效仿曾经“911”事件后港口征收的港口设施保安费,未来新增港口防疫规费有可能弥补港口方的支出,但这还需经过多方的努力,而且最终还要让消费者埋单,进而对需求侧产生影响。对于旅行社,如何跟邮轮公司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最为关键。
总体来讲,邮轮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只有与邮轮公司形成紧密相联的邮轮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同克时艰,共同发展,才是邮轮产业未来发展的最佳路径。
市场的涨跌,对有些人来讲是“危”,对另外一些来讲可能就是“机”。因为有病毒这样一个可能时不时造访的“灰犀牛”,就会让很多鲁莽的资金打退堂鼓,这个行业也就不会有那么多非理性资金进来,市场的供需关系就不那么容易被搞坏。而且,任何行业都没有一劳永逸以及唾手可得的收益,都需要非凡的情怀以及持续的热情,才能赢得市场,赢得客户的信任。因此,在任何时候,对未来抱有希望,并以充分的现实感面对前进过程中的每一次危机,在一次次“打怪”中不断前进,并一次次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从而能够抵御不期而至的风险。
无论处在邮轮产业的哪个环节,未来可能都有一段难熬的日子,要像棕熊一样在好日子里积攒足够的脂肪抵挡极端恶劣天气的侵扰,并在寒冬中降低自身的基础代谢率,通过冬眠熬过最难的日子。要像棕熊那样找到能够支撑自身身体运行的河流,等待旺季的时候捕获鲜美的鲑鱼把自己养肥,而在淡季也能找到足够的热量果腹,这就是邮轮业的生存之道。
|